2005年泉州市初中教学质量检查(课改试验区)语文试卷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2-08 |
2005年泉州市初中教学质量检查(课改试验区)语文试卷
阅读·写作
二、阅读(62+5分)
(一)阅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完成6~10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行拂乱其所为
A. 劳 B.为
劳民伤财 为虎作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曾益其所不能
C. 喻 D.益
家喻户晓 延年益寿
7.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或用法。(2分)
①百里奚举于市( ) ②行者休于树( )
③生于忧患( ) ④告之于帝( )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9.本文开头简要列举的六个历史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10.“课标”所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从中举出一例,按提示加以说明。(6分)
①篇目: ②主要人物:
③主要事例:
④简略评价:
(二)比较阅读,完成11-13题。(28+5分)
【甲】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语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记载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壳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旧籍记载荔枝,说到有的品种皮粗厚,刺尖;唐代徐夤诗云:“龙绢壳绽红纹粟”,都已观察到这种构造。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着生在树头,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说它是“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明郭子章),“红云几万重”(宋邓肃)那样绚丽烂漫的动人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4月下旬到7月,福建是6月下旬到8月,都以7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陈辉)正是指的7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蒂部略凹,周围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不知现在是否还有。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1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记载正确。 (节选自《南州六月荔枝丹》)
【乙】①香蕉又名甘蕉,属芭蕉科植物。它果肉甜软,风味芳香,深受人们喜爱,是著名的岭南四大佳果之一。
②香蕉不仅甘香可口,而且营养十分全面、丰富,从营养价值来看可称水果之王。营养化学的实验研究证明,香蕉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分别是苹果的3倍、5倍、7倍;胡萝卜素和铁含量分别是苹果的3倍;磷的含量是苹果的4倍,而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高达苹果的6倍。英国谚语说:“每天吃一个苹果,不用找医生。”说的是多吃苹果有益健康;但是营养成分与香蕉一比,苹果就相形见绌了。香蕉也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能供给人体活动的能量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现今非洲、亚洲一些热带地区,人们常年以生、熟香蕉为食,体格普遍健壮。
③香蕉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本草纲目》说甘蕉“气味甘,大寒,无素。主治止渴润肺。”《本草本原》说它“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写止痢。”民间用香蕉根、茎、叶捣烂绞汁外用治牙痛、疖肿,用香蕉花治“心痹痛”。国人一向把香蕉当作止咳润肺,治便泌、痔疮出血,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食疗佳品。
④在国外,也早已有人进行用香蕉治疗疾病的研究。美国迈尔斯和罗斯医生研究证明香蕉食疗法可以限制摄取含氮素的成分,减轻肾脏的负担,是肾脏病人的理想食品。美国爱德医生还用香蕉和牛奶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做成一种完全营养的食物,治愈了儿童的坏血病。
⑤香蕉易于栽培,产量高。岭南香蕉不仅种植面广,而且常年结果,四季不断。为了你的健康,请多食用香蕉。
11.甲文是从哪4个方面对荔枝加以介绍的?(4分)
12.乙文中,第①自然段哪两个短语具体说明了香蕉甘香可口的特点?(4分)
13.比较阅读。(20分)
①从体裁看,甲、乙两文同属_________;从写作的对象看,都是写__________;从内容看,两文选取的写作角度不同,甲文从___________介绍荔枝,乙文从__________方面介绍香蕉。(8分)
②甲、乙两文同时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但目的不同,作用也就各异了,请你简要的分析。(12分)
引用的内容:甲文引用__________;乙文引用___________。
甲文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的目的:
乙文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
引用的作用:
乙文:
▲附加题: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甲文第⑤自然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一要求?(5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6分)
①近日,我偶翻初中语文课本,重读《愚公移山》一文,又有了进一步的领悟。
②以前学习《愚公移山》时,虽然在笔记上记着学习愚公“挖山不止,持之以恒”的精神,心里却想着,愚公为何不搬家呢?如果早早地搬了家,那样可以省下多少劳力又多创造多少财富呢!现在想来“移山”与搬家各有一番道理。
③移山贵在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太行,王屋二山看起来是多么庞大、雄壮,北山愚公又是多么渺小与卑微,然而,看似渺小的愚公却立下了一个大志——移山,为后世子孙造福。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挖山。愚公明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一代人创造下丰功伟绩,搬走这两座大山,子孙后代就可以免受“出入之迂”之苦,愚公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似乎像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但他能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不可改变的,经过人们的努力,终会将它改变,征服,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需要的便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挖山不止的精神。
④然而,“搬家”也并非没错,“移山”是为了免受“出入之迂”之苦,而“搬家”同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搬家”与“移山”相比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更多的财富上,如此之利,又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是“移山”所得的好处,不仅在于自己,同时对他人也是一种方便,而“搬家”则是仅仅方便了自己。
⑤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移山”与“搬家”这两种选择。国家干部的廉政问题,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其中的某些“硬钉子”,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移山”,而绝非“搬家”。只有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搬家”只能纵容某些人更加猖狂,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⑥另一方面,如果遇到我们目前的确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时,采取“移山”的方式无疑会带来极大的浪费,浪费人力、物力。这时,我们所采取的便是“搬家”之法。
⑦但是,“搬家”并不意味着逃避,“移山”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我觉得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移山”与“搬家”应紧密联系起来,既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工作,又要灵活地处理问题,应付万变的社会,只有如此,才能推动我们的现化建设向前发展。
14.请摘录文段的语句填空简答。(4分)
作者重读《愚公移山》后,对“愚公”与“搬家“的一番新领悟是:
移山:
搬家:
15.在“愚公移山”这个问题上,作者持赞同或反对意见?其理由是什么?(3分)
16.本文以评议“愚公移山”入题,阐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灵活运用“移山”和“搬家”之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作者对此是如何阐述的?(4分)
18.请你谈谈对于“移山”与“搬家”这个话题的新认识。(3分)
三、作文(60分)
19.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作文。
(一)我的理想
要求: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二)读《奥伊达的理想》一文后,你有何感想?请从读后感的形式,将最深刻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600。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